|
|
产业创新传导关联和技术传导系数研究 |
戴志敏; |
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; |
|
|
摘要 产业的发展是由创新源产业直接或间接带动的。各产业创新活动无法孤立开展,因此在不同产业间识别产业关联关系显得非常重要。在有效的关联路径识别中确定技术传导的相关系数:产业间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度系数,继而从量化的角度确认区域产业间传导方式,并试图解释以上问题,得出相关计算结果。
|
|
关键词 :
产业创新,
产业关联,
技术传导系数
|
|
通讯作者:
戴志敏
|
[1] |
王伟光,由雷,臧红敏. 高技术产业创新网络中非核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7, 34(2): 45-50. |
[2] |
王磊;谭清美.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产业创新平台战略地图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7, 34(1): 53-58. |
[3] |
王海龙;丁堃;沈喜玲. 科技服务业创新驱动效应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6, 33(15): 38-43. |
[4] |
王维;柳琳琳;乔朋华. 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要素测量工具开发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6, 33(14): 75-80. |
[5] |
王叶军;李建伟. 中国典型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模式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6, 33(12): 52-58. |
[6] |
董艳梅;朱英明.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24): 106-113. |
[7] |
谭清美;房银海;王斌. 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条件下产业创新平台存在形式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23): 62-66. |
[8] |
杨连盛;朱英明. 企业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21): 60-66. |
[9] |
刘学元;孙敏;Wujin Chu.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21): 77-83. |
[10] |
刘伟;黃紫微. 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技术价值投资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19): 45-49. |
[11] |
杨武;杨淼. 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案例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17): 67-72. |
[12] |
李凡;刘沛罡;刘姿含. 中印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政策工具比较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15): 110-114. |
[13] |
文献;邢李志;关峻. 基于GLW模型的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机制分析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4, 31(9): 70-74. |
[14] |
杨洁;. 区域低碳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4, 31(4): 26-29. |
[15] |
马丽;李林;黄冕. 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创新对中部区域产业创新的启示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4, 31(23): 33-37. 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