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陕西省光电子产业细分行业比较研究 |
惠调艳;杨乃定; |
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;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; |
|
|
摘要 采用工业总产值、成长率、产业集聚及其区位熵等指标,对陕西省光电子7个细分行业的规模优势、比较优势、成长潜力等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。借鉴波士顿矩阵思想,结合行业实力和市场引力,将其划分为明星、金牛、问题和瘦狗四大类别。最后,根据细分行业现状分析结果,将上述四类别的未来发展对应定义为支柱型、培育型、带动型和观望型,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建议及其配套政策措施。
|
|
关键词 :
光电子产业,
细分行业,
集聚效应,
比较优势
|
|
通讯作者:
惠调艳
|
[1] |
曾婧婧;刘定杰.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能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吗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6, 33(18): 65-71. |
[2] |
童纪新;李菲. 创新型城市创新集聚效应比较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5, 32(19): 35-39. |
[3] |
胡蓓;田楹. 产业集群集聚效应结构维度实证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3, 30(17): 61-65. |
[4] |
蔡虹;吴凯;裴云龙. 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3, 30(14): 25-28. |
[5] |
张红;. 基于劳动禀赋优势的自主创新路径选择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2, 29(4): 14-18. |
[6] |
唐国华;陈祖华. 技术创新路径、动态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力提升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2, 29(10): 11-15. |
[7] |
徐顽强;韩国庆;李月;. 武汉光电子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1, 28(4): 34-38. |
[8] |
秦发兰;胡承孝;. 1999—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析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1, 28(19): 150-154. |
[9] |
黄锦明;. 比较优势战略、后发优势战略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1, 28(18): 12-16. |
[10] |
林善波;. 动态比较优势与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——以我国高铁技术为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1, 28(14): 10-14. |
[11] |
李子明;. 分布式创新、区域创新体系与区域分工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0, 27(7): 25-28. |
[12] |
卢中华;王玲;. 城乡创新系统一体化的内在机制研究——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0, 27(23): 47-50. |
[13] |
王锐淇;. 科技自主创新、技术进步与比较优势行业遴选——基于重庆市2001—2006年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0, 27(14): 49-54. |
[14] |
马文杰;刘浩;冯中朝;. 我国油菜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分析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10, 27(14): 64-67. |
[15] |
余丽蓉;. 文化产业集群的多学科视角分析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 2009, 26(24): 70-73. |
|
|
|
|